第(1/3)页 受了处分的陈锐(猎隼)像是变了一个人。 往日里那份跳脱和毛躁被强行压了下去。 他不再在休息时高谈阔论,而是默默地抱着飞行手册和战术资料,一遍遍地在模拟器上重复那些基础动作,尤其是对侧杆微操的精准控制,以及在不同飞行状态下对飞控系统权限和边界的感觉。 王劲松(雪豹)想拉他放松一下,也被他摇头拒绝。“我得先把这电门摸熟了,不然对不起这身军装,也对不起这飞机。”陈锐盯着模拟器屏幕,头也不回地说道。 赵太行(山鹰)和李战(高原)看在眼里,私下交流时,赵太行说:“猎隼这小子,我太了解了,骨子里有股劲,不过性子跳脱,以前飞歼八的时候仗着对飞机的熟悉他就会做出超安全的动作,没少挨批评,让他收收性子对他好。” 李战点头:“是得磨磨,以前难为你了。” “执行任务时候他是正常的。”赵太行笑了笑。 “走吧。” 教官团队自然也注意到了陈锐的变化。 在确认陈锐的模拟器操作已经稳定到近乎刻板,并且理论考核也高分通过后,经过评估,恢复了他的飞行资格。 重新踏上舷梯的那一刻,陈锐深吸了一口气,动作沉稳了许多。 接下来的训练进入了更贴近实战的阶段。 不再是单机或简单编队的体验,而是开始进行带有战术背景的红蓝对抗。 蓝军由教官和部分资深试飞员扮演,最开始学员们的对手是歼-7、歼-8等机型。 他们觉得要虐菜了,因为那些机型他们太了解了,可惜因为机型差异,他们被告知是入镜方,限制了一切地面支援,对面则是引入了地面雷达引导、电子干扰,等手段。 学员们想着这是让他们体验一下敌军飞行员仗着飞机先进闯入他国国境的心态,可是会如他们愿么? 第一次体系对抗,赵太行(山鹰)作为红方长机,带领李战(高原)和陈锐(猎隼)组成的三机编队,奉命打击前出拦截的蓝军双机。 歼-10的雷达率先在超视距距离上发现了目标,多功能显示器上清晰地呈现出两个光点。 “保持数据链静默,按预案进入攻击位置。”赵太行下达指令,利用歼-10优秀的超视距探测能力和低可观测性,悄然占据有利阵位。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模拟发射中距弹时,机舱内雷达告警器突然尖鸣,屏幕上一片雪花干扰。 “蓝军开启干扰!”李战(高原)报告,他的雷达屏幕上也出现了大量虚假目标。 “切换备用频率,启动抗干扰模式!”赵太行冷静下令。 歼-10装备的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具备一定的频率捷变和抗干扰能力,但在强电磁压制下,探测距离和精度依然受到了影响。 原本清晰的战术态势瞬间变得没用了。 陈锐(猎隼)紧盯着自己那受到干扰的屏幕,努力从杂波中分辨真实目标。 他回想起理论课上关于电子对抗与反制的要点,以及模拟器中被“虐”了无数遍的类似场景。 他没有慌乱,而是迅速切换到光学/红外探测系统(IRST)进行辅助搜索,同时依靠数据链传来的断续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洞幺,目标似乎在进行战术机动,企图脱离!”陈锐根据有限的回波特征和IRST的微弱信号,做出了判断。 “不能让他们溜了!高原,你左我右,猎隼策应,压上去!注意保持目视接触距离!”赵太行果断决定放弃纯超视距攻击,利用歼-10的机动优势近身格斗。 三架歼-10如同扑食的猎鹰,冲破电磁干扰的迷雾,向目标疾驰。 进入视距内,眼前的情景却让红方飞行员心头一紧。 蓝军并非预想的双机,而是三个双机编队,六架歼-7E利用云层和干扰的掩护,早已布好了口袋阵。 这些老旧的歼-7E在经验丰富的教官驾驶下,展现出极其刁钻的低空低速缠斗能力,如同灵活的蜂群。 空战瞬间进入惨烈的狗斗模式。 歼-10的雷达在近距离格斗中受到限制,头盔瞄准具和大离轴角导弹的优势因规则限制(模拟训练弹无法完全模拟)未能完全发挥。 而歼-7E凭借极小的转弯半径和悍不畏死的贴身战术,频频切入歼-10的内圈。 “我被咬住了!摆脱不掉!”李战(高原)遭遇险情,他的战机被两架歼-7E死死缠住。 赵太行试图支援,却被另外一组蓝军机群截住。 李战(高原)依靠精准的操纵和局势判断,连续做出高G机动,勉强躲过几次锁定,却也无法有效反击。 陈锐(猎隼)在混乱中,利用一次短暂的雷达间隙,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模拟击落了一架歼-7E,但随即也被另一架蓝军战机“击中”,系统判定战损退出。 战斗持续了不到十分钟。 结果:红方被判定击落一架(陈锐),击伤一架(李战),仅赵太行(山鹰)“幸存”,任务失败,代价惨重。 蓝军那边则是损失了三架歼-7E。 总结大会上,气氛压抑。 主持会议的还是那位冷面上校,他没用大屏幕,只是拿着战术记录本,声音不高,却字字砸在飞行员心上。 “歼-十的性能,比歼-七E领先多少代?数据你们都清楚。结果呢?被人用落后的飞机,依靠简单的干扰和战术配合,打成了三换二。”他目光扫过垂头丧气的飞行员们,“问题出在哪里?” “轻敌。”赵太行第一个站起来,坦然承认,“我们认为装备代差足以碾压,忽视了战术和电磁环境。” “依赖装备。”李战补充,“干扰一来,就乱了阵脚,缺乏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预案和训练。” “编队协同脱节。”陈锐也低声说,“被分割后,各自为战。” 上校点点头,又摇摇头:“都说到了点子上,但没说到根上。根子在于,你们还没真正理解体系作战,也没能把新装备的性能融入到体系里。以为换了好枪,就是神枪手了?差得远了!” 他走到台前,语气沉重:“这次对抗,蓝军给你们好好上了一课。未来的空战,是体系的对抗。雷达、地空导弹、电子对抗、数据链,都是体系的一部分。你们驾驶的是体系中最锋利的矛,但再锋利的矛,脱离了体系,孤军深入,也会被折断。” “接下来,训练重点调整。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术演练,强化与地面指挥所、雷达站、防空单位的协同。每个人,都要写详细的复盘报告!” 会后,飞行员们聚在宿舍,情绪低落。 “憋屈!”陈锐一拳锤在床架上,“明明能打得更好。” “挨打要立正。”赵太行比较冷静,“教官说得对,是我们的问题。得把这次教训吃透。” 李战摊开笔记本:“我们来复盘一下,刚才如果干扰出现时,我们立刻采取双机交替掩护,利用数据链残存信息共享,而不是盲目压上,结果会不会不同?” 几人围拢过来,就着简陋的宿舍桌椅,开始激烈的讨论和推演。 第二次对抗演习在一周后举行,背景类似。 这一次,红方谨慎了许多。 进入目标空域前,赵太行就提前与地面指挥所确认了周边电磁态势和备份通信方案。 当干扰再次来袭时,红方编队没有慌乱。 长僚机之间通过预设的简易信号和断续数据链保持联络,采取疏开队形,相互掩护。 李战(高原)驾驶战机主动前出,充当诱饵,吸引蓝军注意力。 赵太行(山鹰)则利用地形和云层掩护,悄然绕到侧翼。 陈锐(猎隼)这次死死盯着IRST和数据链融合信息,在干扰的缝隙中,捕捉到了蓝军长机的微弱热信号和断续轨迹。 “洞幺,目标方位XXX,高度XXX,正在左转,机会!” “收到!高原,佯动继续!猎隼,跟我上!” 两架歼-10如同默契的猎手,一正一奇,同时发起攻击。 赵太行在视距外模拟发射了中距弹进行压制,陈锐则利用头盔瞄准具快速锁定,在极近的距离上“击落”了企图摆脱的蓝军长机。 失去指挥的蓝军编队阵脚稍乱,被红方趁机逐个击破。 最终结果:红方以损失一架(诱饵李战)的代价,“击落”蓝军四架,成功绕过剩余敌机,完成了任务。 对抗结束后,飞行员们的脸上还是没有笑容,因为有人“牺牲”了就不是完美的行动。 训练简报会上,教官面无表情地宣布了新的对抗方案,背景墙上投射出新的蓝军装备示意图。 “从下一阶段开始,蓝军装备将进行更新。”教官的激光笔点在图上,“他们将换装与我方同代的歼-10模拟机,以及引进的苏-35战机。红方任务不变,拦截企图突破防线的蓝军攻击编队。”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吸气声。 “苏-35?那是号称“终极侧卫”的强大对手,具备超机动性和强大的雷达系统。” 赵太行(山鹰)的眉头微蹙,李战(高原)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陈锐(猎隼)则舔了舔有些发干的嘴唇。 第一次与“同代”及更先进机型对抗,红方再次陷入了苦战。 蓝军的歼-10模拟机性能与红方相当,战术灵活,而苏-35凭借其矢量发动机带来的超机动性,在近距离格斗中屡屡上演匪夷所思的摆脱动作,给红方飞行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技术挑战。 雷达告警器的嘶鸣变得更加频繁和刺耳。 “我被锁定了!是苏-35的‘雪豹’雷达!”一次对抗中,王劲松(雪豹)在通讯里急促报告,他试图用大过载机动摆脱,但对方咬得很死。 “坚持住!我在试图干扰它!”陈锐(猎隼)驾驶战机冒险切入,试图用机载电子对抗系统为战友创造机会。 然而,苏-35的飞行员经验老辣,一个诡异的“钟形”机动,不仅躲开了干扰扇区,反而瞬间反咬住了陈锐。 “洞两小心!” 系统判定,陈锐和王劲松双双被“击落”。 对抗总结时,气氛更加凝重。 “苏-35的雷达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确实比我们目前的型号有优势。”雷达专家在分析数据时指出,“特别是在中远距离的博弈中,它更容易先手发现和锁定。” “它的机动性太变态了,”陈锐忍不住说道,“感觉像是能在空中随意变向。” “矢量推力技术确实带来了格斗领域的优势,”飞行教官承认,“但并非无敌。它的能量损耗很大,连续超机动后速度会骤降。关键在于,你们要避免被拖入它擅长的超近距离格斗,要发挥我们体系和中距弹的优势。” 体系,又是体系。 飞行员们开始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词的分量。 训练内容再次调整,加强了中距空战战术和电子对抗的协同。 他们学习如何与地面新型相控阵雷达站进行数据交联,如何接收预警机提供的更广阔的战场态势,如何在被对方雷达锁定时,协同进行电子静默或释放组合干扰。 渐渐地,红方的战损比开始回升。 他们学会了利用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进行“A射B导”的战术,即一架战机雷达静默,接收另一架战机或预警机的数据引导,悄然发射导弹;学会了在遭遇苏-35时,利用编队配合,拉开距离,用中距弹进行“狙击”,避免陷入缠斗。 就在他们逐渐适应了与苏-35的对抗时,蓝军再次“升级”了。 这一次,蓝军装备了一种全新的战机模型——代号“尖兵16”(歼16),学员们被告知其性能参数模拟了他们未来可能在周边遇到的最主要对手F-16,甚至还装备了更先进的航电和电子战系统。 “尖兵16”的雷达具备更强的多目标跟踪、抗干扰和低可探测性目标探测能力。 它的出现,使得红方此前依赖的部分雷达优势和电子对抗策略效果大减。 第(1/3)页